“机械工程材料”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建设
一 引言
2018年9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: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[1]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,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[2],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人才,更应注重培养有爱国主义情怀、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。因此,新时期高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,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,在“三全育人”[3]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人才培养,培养一批“德艺双馨”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。
“机械工程材料”以工程材料的组成(成分)—结构—组织—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为主线,指导学生在认知各类工程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合理选用材料、掌握提高材料性能方法的能力[4];该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核心课,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,将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。
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,在该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,使立德树人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,将引导机械类专业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的认同,培养出具有职业荣誉感、社会责任感、强国使命感的新时代工程师。
二 课程思政教育举措
(一)组建课程教学团队,挖掘课程思政元素
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;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,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应首先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洗礼,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,“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,做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”[5]。
围绕“机械工程材料”课程,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,团队教师将从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中选拔,并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程教师融入教学团队,思政教师可指导专业课教师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凝练,有利于加强学科间交流、融合;组织该团队教师定期修学思想政治文化知识,同时利用好每周的政治理论集体学习机会,加强理论武装。笔者所在塔里木大学已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、制度化,学校全体干部师生坚持每周三下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。
课程团队除了一起研讨教学方法、课程设置、授课经验外,将共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、共享课程思政素材,探究构建“知识传授+德育引领”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,将“机械工程材料”打造成为专业知识丰富、思政韵味浓厚的课程思政精品课。
(二)有效融入思政元素,达到润物细无声
针对当前“机械工程材料”课程教学内容增多而课时减少的突出问题,必须采用灵活、有效的方法,从细微处着手,把思政元素无缝融入到该课程知识教学环节中,让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,提升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同时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。
(1)基于具体知识点,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
比如在学习第1章第3节时,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,并需满足一定的过冷度、能量起伏、结构起伏的条件;基于该知识点引入“质量互变”的唯物辩证法规律。在学习第2章第2节时,金属的力学性能中存在着“强度、硬度越好,塑性和韧性越差”的一般规律,但细化晶粒不仅能提高金属的强度,同时塑性和韧性也会越好;基于该知识点引入“普遍性和特殊性”、“对立统一”的唯物辩证法规律。
(2)基于材料科学发展,引入爱国主义、民族复兴担当教育及价值观培养
材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;比如讲到第4章铁碳合金时,鼓励学生阅读杨宽先生所著《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》,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古人冶铁智慧,组织学生课余观看《大国重器》、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和《超级工程》等纪律片,了解中国现代冶金技术及大型装备中涉及到的工程材料知识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,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“四个自信”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材料、能源和信息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,新材料的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之一,需要青年一代接力奋斗去研究、突破核心技术,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发展。
(3)基于知识点背后的科学故事,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比如在学习第5章第4、7节时,引入在《马氏体和马氏体相变》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徐祖耀先生的科研人生故事,徐先生是一位具有无私品格、高尚情怀的科学家,在科研和教学上兢兢业业,鞠躬尽瘁,为“冶金强国”宏愿而奋斗不止,以此激励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